原標題:中國6億噸糧食生產能力初步形成 未來誰來種糧、農民如何增收引關註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陳雨):中國社會科學院11日就農村經濟形勢發佈了一份綠皮書。綠皮書指出,2013年,中國糧食實現十連增,總產量達到60194萬噸,標志著中國6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初步形成。然而,在當前城鎮化的過程中,農村“空心化”和種糧效益低等問題依舊存在。隨著農民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家庭經營純收入,農村勞動力還將繼續轉移。未來誰來種糧?如何令農民有意願種糧、保證收入增收引發關註。
  此次綠皮書顯示,隨著糧食總產量超過6億噸,中國6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初步形成。按年末全國人口數計算,人均糧食占有量上升到442公斤,糧食總量供求關係進一步改善。對於上述數字,綠皮書課題主持人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周說,6億噸的產量為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,而人均糧食占有量突破440公斤更是說明中國人的營養水平在提高。“這是我們社會穩定的基礎,整個糧食的穩定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會有一個促進,你就會很放心。你看一看我們市場,整個13億消費者他需要的食物能不能買到,就可以知道。你想買什麼你就能買到。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在30年前,不是想買什麼、想吃什麼就能買到、吃到,還得用票證去購買。現在中國人的營養水平已經達到了東亞平均的營養水平。過去可能是營養不良的毛病,現在很多是營養過剩的毛病。”
  值得註意的是,在當前城鎮化的過程中,農村“空心化”和種糧效益低等問題依舊存在。據農業部統計,截至2013年底,中國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.4億畝,流轉比例已達到26%。綠皮書課題主持人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志雄研究員表示,去年中國6億噸糧食產量就建立在土地流轉和農村“空心化”的背景之下,展望未來中國有望保持6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。“我們現在糧食增產的因素主要不是靠擴大種植面積,主要的因素還是在於一個是糧食品種結構的調整。第二個是與結構調整引起的單產水平的提升。第三個是一些政策行動也發揮,提升單產和總產水平的作用。像高產創建,特別是農業技術的使用。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即使是在農業勞動力轉移、前些年很多農用地轉化為非農用地以後,我們的糧食仍然能夠增長。只要我們還能繼續保證農民生產的積極性,進一步通過高產創建、先進農業技術的運用,中國糧食的總的供給保持在6億噸問題不是特別大。”
  談到農村問題,農民收入話題也備受人們關註。目前,農民人均純收入包括家庭經營純收入、工資性收入、財產性收入以及轉移性收入等四項內容。其中,前兩項收入之和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九成。此次綠皮書提出,去年中國農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9%,實現“十連快”,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96元。而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家庭經營純收入。
  雖然綠皮書預測2014年,農民人均純收入將增加到近萬元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將縮小至3:1以內,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象還將持續。未來誰來種糧,如何令農民有意願種糧成為關鍵。對此,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分析說,將土地重新配置集中將實現農民種糧職業化,可增加農民生產的積極性。而隨著市民化問題的解決,農村的“三留守”問題也將得到解決。“怎麼樣通過土地流轉、土地要素市場化,通過土地的重新配置集中到一部分的新興主體,專業大戶、家庭農場、甚至農業企業、合作社手中,搞現代農業就很關鍵。只有這個問題解決了再加上我們新型城鎮化推進了,市民化的問題解決了,農村了‘三留守’問題就不再存在了。農業誰來種地的問題也解決了。農業變成職業,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一部分農民如果一年耕種幾百畝地,如果選擇好的經營項目,好比種糧食,他有兩百多畝地,一年賺十萬、二十萬應該說問題也不太大。這種情況下搞農業和出去打工就差不多了。農業也可以作為一個職業,可以作為一個體面的職業,因為能帶來高收入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j93yjfmq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